廣西歷史名茶修仁茶發(fā)展研究|廣西名茶
極高。孫覿和李綱一樣用修仁茶驅散心中的不平之氣[2]。鄒浩層作詩《張糾惠吳洞!罚骸茶選修仁方破碾,簦分吳洞忽當筵。君謨遠矣知難作,試取一瓢江水煎!编u浩稱贊修仁茶具有治療疾病的功效,同時是價廉物美的日常消費飲品。
由此可見,修仁茶的飲用在當時的嶺南地區(qū)極其普遍,得到了宋朝士人的交口稱贊。據徐海榮[3]《中國茶事大典》記載,“桂州修仁等縣禁榷”的目的是因為修仁茶是宋代西南茶馬貿易中廣西茶的主要品種。但隨著民國時期中國茶業(yè)的衰落,廣西茶業(yè)也面臨生產下滑困境。近年來,由于多種原因修仁茶種植面積呈逐年遞減的趨勢。
3 修仁茶的研究進展
關于修仁茶的研究報道甚少,僅有部分關于修仁茶資源的選育、生物學特性和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報道。據報道,修仁茶樹屬于中葉種,早生種,樹姿開張,分枝密度中等。葉形長橢圓,葉色綠,有光澤,葉面平或隆起,葉質軟,葉身平。芽葉黃綠色,毛較多,一芽三葉白芽重60.0 g;ü谥睆3.9~4.4 cm,花瓣6~8瓣,子房多毛,花柱3~4裂。果徑1.9~3.2 cm,種徑1.0~1.4 cm。產量高,抗寒性強。修仁茶的春茶一芽二葉含氨基酸3.0%、茶多酚28.7%、咖啡堿4.2%、兒茶素總量15.2%,適制綠茶,適宜在桂北綠茶區(qū)種植[4]。陳宗懋[4]研究表明,修仁茶適制黑茶,采摘其一芽二三葉,經殺青、揉捻、漚堆、復揉烘干制成,醇香高,有花香,主銷廣西、廣東。據覃秀菊等[5]報道,荔浦1號由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研究人員于1990年從修仁茶有性系群體種采用單株選育法育成。該株系屬于灌木型,中葉種,樹姿開張,分支密度中,節(jié)間長2.4~3.0 cm,葉片稍上斜著生,葉色淺綠,光澤性強,葉面微隆,鋸齒細,葉脈5~8對,嫩芽淺黃綠,產量中上,適制綠茶,品質上乘等。由上述可知,關于修仁茶的研究較少,關于修仁茶的栽培、加工、質量分析等方面還處于空白階段,這些方面的研究大有可為,對提升修仁茶的質量和產業(yè)發(fā)展具有重要意義。
4 發(fā)展受挫的原因
修仁鎮(zhèn)從一個茶葉種植大鎮(zhèn)變成僅僅保有少量種植,一是由于受經濟利益驅使,修仁鎮(zhèn)農民傾向于選擇種植收益高、生產期短的作物;二是修仁茶生產基本是農戶經營管理,小規(guī)模家庭作坊,生產規(guī)模小,普遍破舊,設備相對落后,衛(wèi)生條件較差,生產成本高,茶葉加工業(yè)技術水平低,產品質量不穩(wěn)定;三是茶葉加工企業(yè)沒有穩(wěn)定的原料生產基地,修仁茶屬于有性系群體種,發(fā)芽期難以一致,采摘原料參差不齊,原料品質不穩(wěn)定而影響產品質量。因此,企業(yè)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,打擊了廠家的積極性,茶農也紛紛改種植其他效益高、生長快的農作物[6-7]。
5 發(fā)展對策
一是加大茶葉加工科技投入,提高加工技術。推動茶葉加工向深加工、精加工轉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