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山小種400年發(fā)展全史(精華)|正山小種歷史
年進口72l114磅(5409擔)。另一一茶葉運銷大國荷蘭在17世紀初期仍占據茶葉貿易優(yōu)勢,每年應不少于此數(shù),表明18世紀上半葉武夷紅茶平均每年銷量已愈萬擔。
18世紀的后50年,武夷紅茶的出口較上50年更是急劇增長,到1792年武夷紅茶出口約為18.35萬擔,是上世紀末年平均出口量的815倍。
18世紀關于武夷紅茶外銷大盛的記載頗多,然而需要指出的是:18世紀中國茶葉外銷中,平均80%以上都是紅茶,其他為綠茶,如熙春、松蘿等。紅茶中都是武夷紅茶,其時各種記載中,供外銷的“武夷茶”指的都是武夷紅茶。
18世紀是武夷紅茶最為輝煌的世紀,是武夷紅茶獨步天下的時期,當時有諺云:“藥不到樟樹不靈,茶不到星村不香”,反映當時各地所產的茶葉大都以星村為集散地,輸出的武夷紅茶壟斷海外市場一個多世紀。
(二)武夷紅茶外銷擴大,促進茶葉生產迅速發(fā)展,給社會經濟帶來深刻影響
隨著茶葉出口不斷增加,種茶成了當?shù)剞r民一一種有利可圖的生產事業(yè)。武夷山區(qū)“自各國通商之初,番舶云集,商民偶沾其利遂至爭相幕效,漫山遍野,愈種愈多”。星村、下梅成為崇安縣茶市中心,附近各地如浦城、江西玉山等地茶均以星村為集散地“鬻茶者駢集,交易于此,多有販他處所產,學其焙法以膺充者,即武夷山人亦不能辨也”。整個武夷山區(qū)“商賈云集,窮岸僻徑,人跡絡繹,哄然成市矣”。
紅茶外銷的擴大,給當?shù)貛碡S厚的利益,成為當時崇安的經濟源泉,“全盛時茶葉每年輸出值數(shù)百萬兩”。陶德臣先生的研究:武夷茶,1732年每擔價13至14兩,1738年是14至15兩,1751.年為15兩5錢,1754年又增至19兩。照這樣的推算,每年輸出值以200萬兩計,當時從崇安輸出的茶葉量已達10萬擔以上。
商人因茶葉致富者不在少數(shù),乾隆時崇安下梅著名茶商鄒茂章(1704—1778)便是代表。崇安縣下梅村鄒氏族譜載:“在康熙甲戊年后(1694),由其父鄒元老率四子由南豐人閩定居崇安縣下梅里始燒炭,墾荒種茶艱辛創(chuàng)業(yè),后經營武夷茶獲資百萬”。
乾隆十九年(1754)“在梅購地建宅七十多棟,所居成市”!冻绨部h新志》載:“鄒氏經商得道,去粵東,通洋艘,不與市中較銖兩,與海外交易誠信為本,洋人所至輒倍償其利,由是家家日饒裕,為閩巨室!笨h志還記載當時茶市盛況:“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,盛時日行300艘轉運不絕!卑粗穹っ克逸d300~350斤計,其日轉運量當在千擔,以當時下梅一市有如此規(guī)模,加上星村茶市,其時崇安茶葉年產量應在10萬擔以上。
紅茶外銷的急劇擴大,使正山小種紅茶的生產也不斷向外擴大,全省各地都出現(xiàn)仿制的武夷紅茶。1706年,釋超全在“安溪茶歌"中已表明安溪在仿制武夷茶口;道光時的《廈門志》載:“安溪、惠安出北嶺茶甚盛!敝府敃r有不少商人將安溪、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