坦洋工夫紅茶采制技術|坦洋工夫制作
度為止,大約1.5~2小時。
2.3萎凋槽萎凋:在采用自然萎凋時,常因氣候條件限制,鮮葉萎凋速度很慢。加溫萎凋可加快鮮葉萎凋,但常因溫度不勻而影響萎凋葉質量。近年來使用萎凋槽萎凋,大大提高了成茶品質和生產效率。萎凋槽由爐灶、通風機、槽體、盛葉框四部分組成。萎凋時將鮮葉均勻攤放在盛葉框中,攤葉厚度20cm,每框約攤葉22.5~25kg。溫度控制在35~38℃,最高勿超過40℃,萎凋所需時間3~4h。中間進行3-5次的翻拌。萎凋程度要掌握均勻適度。如果萎凋過度,條形揉不好,發(fā)酵困難;萎凋不足,揉捻時葉片易碎,條索不緊;萎凋不均,則揉捻、發(fā)酵也不易均勻。應以葉色轉為暗綠、萎凋葉折梗不斷、手捏成團、有粘手感覺,放開不易彈散,青氣味消失,具有一定的清香為準。萎凋葉含水為60%-64%;蛭蛉~子減重27%~40%,一般嫩葉為30%~40%;老葉為20%~30%。
3、揉捻:目前多用機揉。揉速以每分鐘45-55轉為宜。一般細嫩葉分1~2次揉,粗老的鮮葉分2~3次揉,每次揉時45min左右。一般細嫩而均勻的鮮葉,采用中小型揉茶機一次揉捻,
投葉量:揉捻機投葉量主要決定于兩個因素,一是揉桶直徑大小(表3-1);二是原料老嫩度。
表3-1揉桶直徑與投葉量關系
注:復揉時投葉量可酌情增加。
揉時為45min左右。較粗老的鮮葉或嫩度不勻的鮮葉,應采用大型揉茶機,可分二次揉捻。第一次揉時40min,解塊分篩,篩下茶發(fā)酵,篩上再揉;第二次揉捻25-30min。揉捻室溫最好控制在20~24℃,相對濕度80%~90%,夏季應降溫增濕。揉捻適度以條索緊結,成條率達80%~90%。細胞汁大量流出,局部揉捻葉泛紅。如能保持葉片完整,細胞破碎率愈高愈好。
4、 發(fā)酵:發(fā)酵的目的是增強酶的活性,促進多酚類氧化,形成紅茶特有的顏色和滋味。發(fā)酵是紅茶品質優(yōu)劣的關鍵工序。發(fā)酵前后應控制好發(fā)酵室內的溫、濕度,發(fā)酵適宜的溫度一般是22~26℃,最高不超過28℃,相對濕度保持95%~98%為宜,并保持新鮮空氣和清潔場所。通常在發(fā)酵室噴水保濕,將揉捻葉裝在籮筐中稍加壓緊,蓋上用溫水浸過的濕布保濕,以保持發(fā)酵葉含水量,提高葉溫。如果氣溫低時,把籮筐(發(fā)酵籠)搬到加溫萎凋的青樓上,提高葉溫,促進酶的活化。發(fā)酵時間,一般春茶3~5h,夏秋茶1~2h。發(fā)酵程度:以葉片變?yōu)殂~紅色、青氣消失、發(fā)出濃厚或芳香的茶味、葉脈及汁液泛紅80%以上發(fā)酵葉呈紅褐色為適度。顏色深淺隨季節(jié)和鮮葉老嫩而略有差異,春茶及嫩葉一般紅中透黃,呈新銅紅色,夏秋茶及老葉呈紫銅色。檢驗方法:聞香氣、看葉色,大批生產最好開湯看葉底,檢查發(fā)酵程度。
5、干燥:干燥是將發(fā)酵好的茶坯,采用高溫烘焙,迅速蒸發(fā)水分,達到保持干度的過程。干燥是紅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。干燥技術適當,可以鞏固和發(fā)展前幾個工序的優(yōu)點,提高成茶品質。其目的有三:利用高溫迅速鈍化酶的活性,停止發(fā)酵;蒸發(fā)水分,縮小體積,固定外形,保持干度以防霉變;散發(fā)大部分低沸點的青草氣味,激化并保留高沸點芳香物質,獲得紅茶特有的甜香。
干燥分焙籠干燥與機械干燥兩種:表3-2自動烘干機和手拉百頁烘干機操作指標
注:①溫度指進風口處。②時間,各廠自動烘干機快、中、慢時間不一致。③毛、足火中間一般攤晾1~1.5小時,厚度10厘米左右。
5.1焙籠干燥:將發(fā)酵葉攤放在焙籠上,用炭火烘干。一般分初焙、攤晾、足火三個步驟。在焙前1h起火,要求將木炭燒透、打碎、壓實,上蓋一層薄灰。初焙應掌握高溫(90~100℃)、薄攤(每焙籠攤葉0.7~1kg)、勤翻(每隔5~6min翻一次)。焙至7~8成干即可下焙攤晾,以調勻表里水分,防止茶條外干內濕。攤晾厚度3~6cm。時間1~2h。足火采用低溫(70~80℃)、慢烘,每籠攤葉1.5-2kg。每10~15min翻拌一次,烘至干度達九成半以上,至捏茶條成粉末為止。
5.2機械干燥:分兩次干燥,毛火溫度100~115℃,攤葉厚度1.5~2mm,焙至7~8成干,即可攤晾,厚度3~6cm,時間1~2h。足火溫度80~100℃,攤葉厚度3cm,烘至足干為止。
烘干適度 ;毛火適度的葉子,手捏稍有刺手,但葉回軟有彈性,折便不斷。含水量約為20~25%左右。足火適度(充分干燥)的葉子,條索緊結(條索緊細圓直),手捻成末、色澤烏潤,香氣鮮濃純正,滋味醇厚,湯色紅亮,葉底紅明。含水量約為6%左右。
坦洋工夫紅茶采制技術
坦洋工夫制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