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 2 
上一篇:茶人蘇軾|中國茶文化 下一篇:茶與健康|茶文化視頻
歡迎手機訪問 茶葉網(wǎng)-手機版 (cfkuzc.cn)

盧仝與七碗茶詩|茶文化視頻

來源:網(wǎng)絡     查看: 3186次

中國文化 19.盧仝 與七碗
大約在公元813年(唐憲宗元和八年),當時隱居在少室山唐代詩人盧仝 ,收到時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諫議(孟簡)寄送的新,品飲之后詩興大發(fā),留下了傳送千載的詩篇《走筆謝孟諫議寄新》。因為詩人在詩中所描述的品從一碗到七碗時的傳神感受,這首詩同時也被稱作“七碗詩”。 
走筆謝孟諫議寄新[1] 
盧仝  
日高丈五睡正濃, 軍將打門驚周公。 
口云諫議送書信, 白絹斜封三道印。 
開緘宛見諫議面, 手閱月團三百片。[2] 
聞道新年入山里, 蟄蟲驚動春風起。[3] 
天子須嘗陽羨, 百草不敢先開花。 
仁風暗結珠蓓蕾, 先春抽出黃金芽。[4] 
摘鮮焙芳旋封裹, 至精至好且不奢。 
至尊之余合王公, 何事便到山人家? 
柴門反關無俗客, 紗帽籠頭自煎吃。[5] 
碧云引風吹不斷, 白花浮光凝碗面。[6] 
一碗喉吻潤, 二碗破孤悶。 
三碗搜枯腸, 惟有文字五千卷。 
四碗發(fā)輕汗, 平生不平事,盡向毛孔散。 
五碗肌骨清, 六碗通仙靈。 
七碗吃不得也,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。 
蓬萊山, 在何處?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。 
群仙司下土, 地位清高隔風雨。 
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, 墮在顛崖受辛苦。 
便為諫議問蒼生, 到頭還得蘇息否。 
【作者】 
盧仝 (775?-835),唐代,自號玉川子,范陽(今河北涿州市)人,“初唐四杰”之一盧照鄰的嫡系子孫。年輕時隱居河南少室山,家境窮困,刻苦讀書,不愿仕進。甘露之變時,由于留宿宰相王涯家,同王涯為宦官所害。其詩對當時腐敗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,風格奇特,近于散文。盧仝 著有《譜》、《玉川子詩集》,被尊稱為”仙“。 
【評析】 
《走筆謝孟諫議寄新》是唐代詩人盧仝 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之后的即興作品。其中《七碗歌》最廣為人知和傳頌,甚至在日本也極受推崇,并演變?yōu)椤昂砦菨、破孤悶、搜枯腸、發(fā)輕汗、肌骨清、通仙靈、清風生”的日本道。 
詩歌可分三個部分,不妨簡言之為“得、飲、悟”。 
1.得 
開頭寫孟簡送來的新,至精至好,這本該是天子、王公、貴人才有的享受,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,似有受寵若驚之感。其中“陽羨”為今江蘇宜興的古稱,“陽羨”則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鼎盛,經(jīng)過陸羽等人的舉薦,“陽羨”為首選的貢,皇帝滿足后會賜給近臣。宋代文豪蘇軾曾留下了“雪芽我為求陽羨,乳水君應餉惠泉”的詠名句,這還讓人聯(lián)想到蘇軾與王安石間“王安石驗水”的故事,可見當時陽羨、與巫溪水之精妙。 
盧仝 一生愛成癖,作為社會地位較低的白衣,獲贈好三十片,確實是件樂事。“至精至好”、“開緘”、”手閱”等夸張的修飾把嗜之人得到好喜悅之情演繹的淋漓盡致。而在“自煎吃”、“碧云引風吹不斷”之句中,可見對愛之人把煮水煎的過程也視為一種樂趣的情景。
2.飲 
中間敘述煮和飲的感受,這段《七碗歌》也最廣為傳誦。其大意是由于味好,所以一連吃了七碗,吃到第七碗時,覺得兩腋生清風,飄飄俗仙,寫得十分浪漫。這七碗的不同感受,語言通俗,雖十分夸張,但在我們飲時多多少少也會有其中類似的感受!鞍l(fā)輕汗”、“毛孔散”想是愛人都會有的飲的一種快意與歡欣。這也許正是此段廣為傳誦的原因。 
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,如清代詩人袁枚認為應該細品,曾在《試》中批評盧仝 “嘆息人間至味存,但教魯莽便失真。盧仝 七碗籠頭吃,不是中解事人!逼鋵嵾@是因為個人遭遇不同,感受自然不同。盧仝的一種快意,也不失為百姓一種的幸福。 
3.悟 
最后,忽然筆鋒一轉,轉入為蒼生請命,希望養(yǎng)尊處優(yōu)的居上位者,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葉時,知道它是多少農(nóng)冒著生命危險,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來的。似乎給盧仝 創(chuàng)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,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,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,才能略有寄托。這倒是具有現(xiàn)實的意義,常言“高山云霧出好”,一杯好從采摘、到加工,經(jīng)歷了勞作的農(nóng)的辛勤,值得我們去珍惜。 
【注解】 
[1]走筆:謂揮毫疾書。 
[2]月團:指餅。餅為圓狀,故稱。 
[3] “聞道”二句,指農(nóng)春天采之艱辛。 
[4]”仁風”二句:意謂天子的”仁德”之風,使樹先萌珠芽,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,i瓃,珠玉,喻之嫩芽。 
[5]紗帽籠頭:紗帽于隋唐以前為貴胄官吏所用,隋唐時則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飾。有時亦指普通人的紗巾之類。 
[6]碧云:指的色澤。風,指煎時的滾沸聲。白花:指煎時浮起的泡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