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茶藝"一詞溯源|茶藝基礎(chǔ)知識
中華茶藝古已有之,但在很長的時期都是有實無名。中國古代的一些茶書,如唐代的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,宋代的蔡襄《茶錄》、趙佶《大觀茶論》,明代的朱權(quán)《茶譜》、張源《茶錄》、許次紓《茶疏》等,對中華茶藝記載較詳。古代雖無"茶藝"一詞,但零星可見一些與茶藝相近的詞或表述。
陸羽的忘年交、詩僧、茶人皎然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詩有:"一飲滌昏寐,情思爽朗滿天地;再飲清我神,忽如飛雨灑輕塵;三飲便得道,何須苦心破煩惱。""孰知茶道全爾真,唯有丹丘得如此。"皎然"茶道",是"
飲茶修道"與"飲茶之道"的統(tǒng)一,使修行落實于飲茶藝術(shù)之中,藝不離道,道不離藝,由藝進道。皎然的"茶道"兼有"飲茶之道"即"飲茶之藝"之意。
中唐封演《封氏聞見記》卷六"飲茶"條載:"楚人陸鴻漸為茶論,說茶之功效,并煎茶炙茶之法。造茶具二十四事,以都統(tǒng)籠貯之。遠近傾慕,好事者家藏一副。有常伯熊者,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。于是茶道大行,王公朝士無不飲者。""王公朝士無不飲茶者"的"茶道",當屬"飲茶之道",亦即"飲茶之藝"。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"四之器"、"五之煮"記煎茶二十四器并煎茶之法,對唐代流行的煎茶茶藝有詳細的描述。陸羽是中國茶藝、茶道的奠基人,皎然、常伯熊輔助之功尤大。
五代宋初人陶谷《荈茗錄》"乳妖"條記,"吳僧文了善烹茶。游荊南,高保勉白于季興,延置紫云庵,日試其藝。保勉父子呼為湯神。"文了善烹茶,人稱湯神,嫻于注湯點茶,其"藝"當為"烹茶之藝"。其"生成盞"條又記:"饌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者,茶匠通神之藝也。沙門福全生于金鄉(xiāng),長于茶海,能注湯幻茶,成一詩句。共點四甌,并一絕句,泛乎湯表。"注湯幻茶成物象,成詩句,這種"通神之藝"當屬"點茶之藝"。
北宋陳師道為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所作序說:"經(jīng)曰:'茶之否臧,存之口訣。'則書之所載,尤其粗也。夫茶之為藝下矣,至其精微,書有不盡,況天下之至理,而欲求之文字紙墨之間,其有得乎?……夫藝者,君子有之,德成而后及,所以同于民也;不務本而趨末,故業(yè)成而下也。""茶之否臧,存之口訣"原文是在《茶經(jīng)》"三之造"章的末尾,則"茶之為藝"之"藝",應包括煎茶、制茶甚至種茶之藝。陳師道還認為"茶之藝"乃下,為末,而德為本。盡管陳師道有批評陸羽"不務本而趨末,故業(yè)成而下"的傾向,但也不否認"茶之為藝"的客觀存在。
明代張源《茶錄》"茶道"條記:"造時精,藏時燥,泡時潔,精、燥、潔,茶道盡矣。"張源的"茶道"義即"茶之藝",乃造茶、藏茶、泡茶之藝。
中國古代有"茶道"一詞,并承認"茶之為藝"。其"茶道"、"茶之藝"有時僅指煎茶之藝、點茶之藝、泡茶之藝,有時還包括制茶之藝、種茶之藝。中國古人雖沒有直接提出"茶藝"概念,但從"茶道"、"茶之藝"到"茶藝"只有一步之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