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普洱茶記》解讀
東晉《華陽國志》記載,周朝時,云南茶葉已有進貢朝廷了,但其中有哪些品種,前后延續(xù)了多少時間,不得而知。唐宋以來,云南茶葉銷往西域與日俱增,開拓了茶馬市場,影響了東西貿(mào)易形態(tài),受到全國重視。尤其到了清朝,普洱 茶的聲譽遠播,也引起了清朝宮廷的注意和好感。
清人檀萃在《滇海虞衡志》中有載:“普茶名重于天下,出普洱 所屬六茶山,一曰攸樂,二曰革登,三曰倚幫,四曰莽枝,五曰蠻磚,六曰慢撒,周八百里,入山作茶者數(shù)十萬人”。此六茶山在普洱 府屬思茅廳界內(nèi)!端济┲靖濉分刑岬,革登山有高大的茶樹王,當?shù)匕傩赵诓?a href='http://cfkuzc.cn/'>茶前都要先對茶樹王進行祭拜。又有記載說,六大茶山所產(chǎn)的茶會由于土性的不同而品質(zhì)各異。根據(jù)采茶的時間不同,將普洱 茶定為不同的名稱。如若普洱 茶與其他雜草混生,則茶味低劣而很難出售,如若茶葉與其他物品在一起放置保存,則茶葉會沾染別的氣味而無法飲用。
貢茶制度,初始于西周,形成于唐朝,隨清代結(jié)束而結(jié)束。普洱 茶成“貢茶”始于努爾哈赤,每年上貢3300公斤。
清順治16年,元江府在普洱 設(shè)通判,雍正7年(1729),設(shè)普洱 府,普洱 成為府級建制,在攸樂山設(shè)同知,統(tǒng)兵500,征收茶稅,普洱 府思茅廳是當時茶葉貿(mào)易的集散地,普洱 茶是清代云南進貢朝廷的貢品,雍正年間以來,向皇帝進貢的普洱 茶就是由普洱 府思茅同知承辦的。乾隆元年,改設(shè)思茅同知,普洱 茶運銷全國,清政府把普洱 茶列為貢茶,年貢6.6萬斤,由思茅廳采辦。在采制茶葉時,三斤鮮葉才能制成一斤干葉,首先要把春天最好的茶加工成芽茶、蕊茶、宮廷團茶貢給皇上,上貢之后方才準許民間販賣,貢茶分為八個品種,有五斤重團茶、三斤重團茶、一斤重團茶、四兩重團茶、一兩五錢重團茶和瓶裝芽茶、蕊茶、匣裝茶膏。末代皇帝愛新覺羅傅儀說:"夏喝龍井,冬喝普洱 ,擁有普洱 茶是皇室地位的標志",皇帝甚愛品飲云南細嫩芽葉制的小而圓的普洱 茶,以延年益壽。
作者(來源):趙益鋼